结合生活实际,激发情感共鸣——统编五上《“精彩极了”和“糟糕透了”》教学叙事|彭峰
一
本课是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,语言浅显易懂、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,与学生的情感生活体验十分接近。因此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,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,自然会引起更强烈的情感共鸣。
课堂开始,我先提问:“当我们说到母爱时,我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?”母爱作为常驻学生习作的一大主题,“温柔、和蔼、可敬……”学生们的回答自然是信手拈来。
“那么父爱呢?父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?”学生们热烈的回答一下子降了温。这时我出示课题,“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样一篇课文,来看一看父爱与母爱到底有什么不同。”点名朗读课题,提醒学生把“极了”和“透了”两个词读好。
二
我提问:“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?”
杨润涵回答:“这个课题有双引号,以前的没有。”
徐媛曦回答:“精彩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。”
杨俊佑说:“极了和透了都是表示到达了极点的意思。”
我还为他们补充了一点,那就是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评价都是针对同一首诗,“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同一首诗,得到的评价反差却会如此之大呢?”“想!”
“好,那我们就先来看一看这首诗的作者。”我出示作者巴德的简介。
我接着出示自读要求:巴德·舒尔伯格小时候写了一首诗,父母各有什么不同的评价?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?默读课文,边读边思考,画出相关语句。在这里我特意设置了一个表格,方便学生整理信息,并提醒他们不要忽略人物的动作、神态、语言,并用不同的符号划下来,方便区分。
在巡视的过程中,我顺带检查了一下他们的预习情况,并表扬了孙子琪、芮天祁、潘思颖三人的预习工作。
在点名朗读完一些重点的词语后,我开始提问:“母亲的评价是什么,你在第几自然段找到了?”
潘俊达回答:“我在第一自然段找到了。”我请他为大家朗读出来,他找的非常准确,但是没有读出母亲“嚷”的语气,我让周琰重新读了一遍,她读得非常好。
我提问:“从这段话中,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句?”
“眼睛亮亮地、兴奋地嚷着、多美的诗啊、精彩极了!”
“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母亲?”
“慈祥、和蔼可亲、很关爱作者……”
我继续提问:“如果你是巴迪,听到母亲的赞扬,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?”受到表扬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事,因此他们的回答也很贴切真情实感:“腼腆、害羞、得意洋洋、心花怒放……”
“那么作者对于母亲的表扬是什么样的反应?”
“既腼腆又得意洋洋,还有些迫不及待。”
“为什么作者会迫不及待呢?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做什么?”
“把诗拿给父亲看!”
“所以迫不及待看出他怎样的心情?”
“激动、急切。”
“你还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急切?”
“七点、七点一刻、七点半。”我为学生小结: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单独成句,说明在“我”眼里时间过得很慢,更加渲染出“我”盼望父亲回来的急切心情。
三
继续找,“父亲对作者的评价在哪里?”
陈恺睿回答:“我找到了第十和第十三自然段。”我请他为大家朗读,他把父亲严厉、不近人情的语气读得很好,我表扬了他。
“同学们,如果你是巴迪,听到这样的评价,你有什么样的感觉?”
“心如刀割、沮丧至极、灰心丧气。”
我将父母不同的评价出示在黑板上,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“母亲的评价是什么?”
“温柔的鼓励。”
“父亲的评价是什么?”
“严厉的批评。”
“同学们,为什么对同一首诗,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?为了解答这个问题,我们要继续往下看。”
我出示课文第十五自然段,并请学生再次找到父亲对作者的评价:写得不怎么样,但还不是毫无希望。
“这两次的评价有什么区别吗?”
杨俊佑回答:“这两次虽然都是批评,但是第二次比第一次缓和了许多,而且我觉得第二次父亲甚至在暗暗鼓励我,因为他说还不是毫无希望,证明我写的东西还是有希望的。”
“那么和七八岁的我相比,这一次我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?”
“七八岁的我直接扑到床上痛苦,而这一次我根据父亲的批语进行了修改。”
“这说明了什么?”
“我也在成长。”
出示课文第十六自然段,并将“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”圈出来,“你什么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?”为了方便学生回答,我列出了一段话,并让他们把空白的部分填上去。
“母亲的表扬给了我爱的力量和创作的源泉,父亲的严厉给了我警告,防止我误入歧途,正因为有了母亲的表扬和父亲的严厉,才使我有了很多作品,所以我是多么幸运。”
“那么无论是母亲的表扬,还是父亲的严厉,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什么?”
“对作者的爱。”
我出示结尾,“那么你能理解结尾这段话了嘛?”
“不论慈祥的母亲,还是严厉的父亲,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,都是鼓励我们健康成长的爱。”
课堂的最后,我为学生补充了吕近溪的一则名言:家教宽中有严,家人一世安然。课后请学生之间分享,在自己的生活中,有没有遇到这样类似的事件,相互交流一下。
课件信息:
尊敬的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年级语文老师:
彭文峰会
2022年10月28日